返回首页 RSS 收藏我们 帮助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白州大地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大理州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在2.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白、汉、彝、回、傈僳等13个世居民族,有47种民族成分。

在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是一条悠长的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活在这片灵山秀水的各族干部群众结合州情,创新探索实践,走出一条“民族、生态、发展”的民族团结之路。2016年9月,大理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10家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入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共建共享打造最美白州

今年以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快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大理白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关于学校全面深入持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通知》,州民族宗教委、大理市民族宗教局与大理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等,为进一步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大理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创建成果提供了强大动力。

“州委、州政府始终牢固树立‘民族工作关乎大局’的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实施百村创建、实行百家帮扶、组织百场活动、推进百业融合、形成百花齐放’的‘五百’政策措施当中,力争到2025年建成1000个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努力形成百村示范、千村跟进、全面提升的创建工作格局。”大理州民族宗教委主任赵茂盛介绍,当前,大理正推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选树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典型示范。探索开展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联创,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创。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带”、“示范圈”,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工作格局。

《大理白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从2021年起至2023年,全州12县市创建工作均达到国家、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测评标准,力争获得国家、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命名的目标。同时,坚持结果导向,优化激励机制,配套出台《大理白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以奖代补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获得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的给予1000万元以奖代补项目资金,对已获得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其他单位,在通过国家民委5年一届重新申报命名后,一次性给予以奖代补项目资金50万元。对培树打造像郑家庄一样的新示范典型给予100万至500万元以奖代补项目资金。通过激励奖惩,鼓励各县市进一步加大创建全国示范县的工作力度,争先进位,再次掀起全州上下苦干实干大干创建工作新热潮。

“大理旅游集团下属旅游景区所在地(村、社区)建设要突出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大理旅游集团负责人介绍,在民族地区投资建设时,要切实保护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带动当地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旅游开发与当地各族群众的参与及分享机制。

团结进步打造最美乡村

近日,记者走进南涧县无量山镇山花村,村口的石牌坊上写有“近待家乡人,远迎天下客”几个大字。

山花村原名叫“羊圈房”,据说是当年牧羊人定居在此而成的村落。曾经的“羊圈房”很落后,水电路不通,村民赶集要“两头黑”。这里曾是无量山镇的穷乡僻壤,人们一年忙到头,收获的粮食却只够吃6个多月,其余的时间得靠政府救济。

2012年以来,随着无量山樱花谷引爆南涧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山花村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投入600万元实施配套项目建设,修建了进村公路,全面改造农村危房,消除破旧房屋,建设党员活动室、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2016年度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百千万”工程——羊圈房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投资100万元,进行村内道路青石板硬化、路灯安装、住房质量提升、民族文化元素提炼等内容建设,“羊圈房”也由此更名为山花村。如今的山花村已成为产业强、群众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0年,山花村被命名为第二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云南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在短短几年内,山花村由昔日穷山村变成如今的小康村,“一共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听党话,党建引领走出小康路;第二个就是抓住了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的机遇。”作为山花村快速发展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山花村党支部书记罗兴富的话道出村民的心声。

现在的山花村不但有迷人景观,还有声名在外的古茶树群。全村共有古茶树3800多棵,家家都有挂牌保护的古茶树,户户都采摘制作古树茶,全村各族群众茶收入年均达30000多元。依托无量樱花谷带来的人流,山花村村民在老214国道沿线、景区周边和自家院里办起了农家乐。再通过销售核桃、野生菌加上就近务工等增加收入,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在发展过程中,山花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团结协作、脱贫致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党支部发动村民参与环境卫生保洁、治安联防巡查、乡风文明监督、民主议事管理等事务,促进了各族群众融洽相处。

创新实践打响民族品牌

“一只羊能做什么?”、“一年剪两次羊毛做成毡子,羊皮做成山地白族特色服装羊皮褂,羊肉做成关坪特色‘全羊宴’,一只羊至少能赚1000元。”这是白族大哥字幸权给出的答案。

“一碗酒能做什么?”傈僳族村民蔡银珍家的农家乐开张的那天,同村的白族、苗族、彝族等兄弟拎着自家民族的火腿、酸肉、牛肉等酒菜前去凑热闹。这是一个村就是一家人的最好诠释。

位于大理、保山、怒江3州市接合部的云龙县,曾是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当地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统领全局,打好“民族文化牌”, 用“民俗+产业+农旅”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引擎”。

云龙县推出“火把节”、“咚咚啧”、“阔时节”、“梨花节”、“太极文化节”等民族文化活动,推广“一主六副五谷开花”的高原特色民族产业,在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文魅力的同时,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共同发展。民俗活动上,山歌、刺绣、射弩、秋千、唢呐比赛精彩纷呈,民族文化展、农耕文化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展展品丰富;祭孔大典、国学比赛庄重典雅;诺邓火腿宴、关坪全羊宴、团结长街宴等特色美食回味无穷,每年吸引近万人前来感受民族风情,带动少数民族近千人发展产业、实现发展。

同时,云龙县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出诺邓古村、宝丰古镇等旅游特色小镇,2019年两个古镇游客接待量达30万人次。打造职业中学为民族文化传习基地,开展白绣、彝绣、瓜七七、力格高等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批传承人。“我原是大山的孩子,在职中老师的培养下学习民族文化,现在我在文体局跳舞,一个月能赚3100元。”傈僳小伙张烁高兴地说。“县里不仅把外面的专家请进来,还组织我们的刺绣能手走出去,参加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对发展民族产业启发很大。”云龙县首位白族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字勤的刺绣不仅深受当地各族群众的喜爱,还销往昆明、四川等地。